门窗幕墙网 时间:2014/2/20 来源:参考消息-北京参考 点击率:584
春节过后,新一轮的就业招聘高峰即将到来。从2013届的699万到2014届的727万,应届毕业生人数增加的同时,更深的就业难题也逐步显现。带着疑惑,不妨在追问中思考出路。
追问1:何种实习助益于找工作?
寒暑假中,很多大学生会寻求各种实习机会,在丰富自己经历的同时,更希望对将来找工作有所帮助。实际效果如何,不妨先看一组数据。
腾讯教育- 麦可思2014应届大学毕业生流向月度跟踪调查显示,“有实习、工作经历”者的签约率相对较高。其中,“有实习经历”的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45%,比“无实习经历”的毕业生的签约率高25个百分点;硕士“有工作经历”的毕业生签约率为38%,比“无工作经历”的硕士毕业生高8个百分点。
有实习、工作经历的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他们更受用人单位欢迎在情理之中。换个角度来说,实习机会的竞争其实可以被看作是正式求职竞争的“预演”,通常情况下,能得到实习机会的学生本身的竞争力就比较强,求职更顺利也是自然。
可什么样的实习经历更受企业青睐?
英才网联职业指导专家苑航强调:“直接招到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可以大大降低企业培训成本,所以企业招聘都很看重求职者的工作和实习经历。但是,这不意味着所有的实习经历都会受到招聘企业青睐,只有与招聘的岗位相匹配的、有效的实习,才会被企业看重。”
智联招聘首席人力资源顾问郝健举例:“一个有过市场调研、销售、家教等繁杂经历的大学生如果寻找记者、销售和行政类工作,可能具有一定优势,因为他接触过社会,更懂得如何与人打交道。可这样经历对于编程工程师、数据分析员等非常‘专’的职位则意义不大。这完全取决于企业所招聘的职位对专业程度的要求和定向性需求。”
事实上,很多学生因为没有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所以实习多处于盲目状态。各种实习体验无疑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锻炼能力和认知自我,而尽早开始职业发展规划,有的放矢地选择实习单位显然对未来找工作帮助最大。
追问2:高校与企业如何有效对接?
企业埋怨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学生埋怨学校课程过时,学校埋怨企业不愿给学生机会,“三角债”由此形成。在思考如何解决就业难题的过程中,各方专家都注意到企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脱节的问题。
“高校与企业互动不够充分。”郝健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很多大学生如同流水线上生产出的产品,等待企业‘购买’。其实,‘订单式’培养模式对企业和学生更有帮助,比如一些教育培训机构与师范院校合作培养教师。企业与高校接触得越早且越深入,越能寻找到理想人才,而这种接触当然不能仅局限于每年的宣讲活动。”
凹凸人网市场总监白云指出,虽然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就业服务部门,但是长期以来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高校专职的就业指导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足以完成就业服务的工作;很多高校就业部门的老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就业部门,对于社会上的企业招聘以及人力资源专业知识和经验不足,导致他们很多时候有心无力。”
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显然无法从在书本中获取答案。
中国科学院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常宏武也坦言:“我们的学生把大部分精力用在科研、学术方面,他们专业性很强,但在与企业交流方面有所欠缺。学校老师对企业的了解程度自然不如企业从业人员。”
大学生需要企业人力部门的直接指导。清华大学2006年开始举办“职业生涯教练计划”,资深职场人士担任教练,带领8-12名学生组成小组,通过小组职业辅导、企业项目实战和企业实习实践等形式,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职业环境。
高校在凭借自身资源和影响力连接企业的同时,也慢慢将这样的力量集合起来,以寻求发挥更大的能量。2012年成立的“公益校园”就是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和一些社会组织联合发起的就业项目,该项目同样携手千名职业导师走入高校。
企业与高校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正通过这样的方式慢慢解决。而职场资深人士的加入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防止高校职业发展规划课程“纸上谈兵”。
可是,一场讲座、几个小时谈话……这并不意味着“过来人”的经验就一定会被大学生接受。“你应该怎么做,你应该这么理解,如此方式不一定能达到好的效果。”“公益校园”管理委员会秘书长邹秀峰告诉记者,“我们需要首先认知、包容和接纳90后,与他们建立一个平等的对话机制。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你才能把自己的经验传递给他们,让他们去理解、消化,并付诸行动。”
企业人才“订单”需求与高校培养模式的接口还在磨合且未完待续。
追问3:谁能解决就业错位难题?
是选择在北上广被挤得像沙丁鱼,还是选择在老家当咸鱼?面对这道选择题,很多人用行动给出了答案。“二三线城市就业机会在增加,但是一线城市的职位竞争依然激烈。”郝健告诉记者,“很多人宁愿选择在一线城市工作找得很困难,也不愿意来到二三线城市。这是一个供需错位的就业环境。”
以智联招聘为例,与2012年相比,2013年职位增长数量高于用户增长数目。可是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聘难”的声音依然同时出现,这种“难”正是源于供需双方的错位。
错位,不仅体现在大学生更愿意在一线城市奋斗,青睐国企、事业单位等方面,更体现在人才市场出现结构性失衡的现象,即中高级管理人才、专业人才以及蓝领技工和服务人员供不应求,但大学生和普通白领出现“人才过剩”的情况。
如此难题显然不是一时三刻就能解决的,可究竟谁能解决?如何解决?
21世纪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错位的大学生就业责任》中指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于政府而言,需要为大学生创造有效的需求,同时出台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就业政策与用人制度;于高校而言,需要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指导;于大学生而言,则需认清教育环境和就业环境,准确定位。”
同时,实现就业离不开个人努力,大学生只有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就业能力才能适应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变化。国家、企业、高校、媒体、个人、家长等多方之力,确实一个都不能少。
2014就业形势预测
英才网联职业指导专家苑航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处在转型期,对人才的需求不会大幅增长,但对人才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既有专业水平又有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未来的发展需要。
职位方面,建筑行业的主创建筑师/建筑师/建筑设计师、景观/园林设计师、规划设计师、结构工程师、土建工程师、给排水工程师等职位需求量较大。而医学、金融、化工、机械等专业的应届生就业形势看好。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选修第二专业,并积极寻找有效的实习机会,以给就业增添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