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幕墙网 时间:2017/10/14 来源:中国建材网 点击率:597
偏见,职场中的毒药。
当人们谈起对某人某事的看法时,绝少能反思自己是否存在偏见。
在职场中,无论是上级、下级,亦或同级,对彼此之间的看法不一而同,从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猜测、质疑,乃至偏见。
我们对职场中的一些说法并不陌生,例如:
小李适合做一些执行性的基层工作,不要让他思考太多;
老刘这个人不愿意带新人;
我们那个总监,很强势,千万不要跟他犟;
我下面有个主管,干了十多年了,没什么动力,求安逸;
这样的说法很多,也许是真实的情况,也许变成了贴标签,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偏见。
我们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谈谈偏见是如何产生的。
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彼此之间的知觉,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是难以全面地评估一个人或者看待问题,从而容易对别人产生错误的归因判断,是不良职场人际关系的重要起因。因此,我们管理好自己的知觉,对避免偏见,营造良好的职场氛围,非常重要。
老胡用三个著名的管理效应来解释偏见的产生,其实也是避免偏见发生要注意的方面。
01、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可以成为第一印象效应。我们把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彼此所形成的印象,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获得的主要是从对方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年龄、服装等方面的印象,这种印象往往成为人们认识的起点。但往往由于对方与自己采取了不同的风格,或者某方面是自己不认同的,就产生正面或负面的认识,偏见就萌芽了。
例如,老胡有一次给一群民营企业家讲授战略目标分解的课程,学员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的创始人或者高管,年纪偏大一些。老胡发现有一个很年轻的男学员坐在最后一组,头发染了几种颜色,也没有着正装,牛仔裤上还有几个洞,这让老胡很疑惑他是什么学员?这是不是一个富二代被老爸老妈逼来的?这种人能听得懂、能认真听吗?还好,在形成老胡对他的偏见之前,我们有了课堂作为缓冲,我发现这个学员一直很认真,练习也很积极,的确是个富二代,但已经开始接手家族生意了。穿着打扮,差点让我形成了偏见。
因此,请记住,第一面的判断仅仅是知觉,并不能进行完整的判断,请将知觉保留在心里,不要着急下结论。
02、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以点概面”或者“以偏概全”。是指在观察某个人的时候,由于他的某个特点比较突出,让观察者忽略了其他的优缺点,只是从这一点出发,做出对他进行整体的判断,类似月亮表面的晕轮,看不清实质。俗话里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由于晕轮效应带来的偏见。
美国心理学家Asch用实验证明了晕轮效应,他首先给被试者看一张列有5种品质的表格(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然后要求被试者想象出一个具有这5种品质的人。被试者普遍把具有这5种品质的人想象为一个理想的友善的人。接着阿虚把表格中的热情换为冷酷,再要求被试者根据这5种品质(聪明、勤奋、坚定、冷酷、灵巧),想象出一个合适的人。结果发现,被试者普遍推翻了原来的形象,而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这表明,热情和冷酷这两种品质起着晕轮作用,影响了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
晕轮效应的产生,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缺少足够的信息就做出总体判断,或者是由于受到某种情感的支配而忽略了其它因素。
晕轮效应在管理中非常常见,例如某个下属对上级总是热情地打招呼,上级往往会认为这个下属是忠诚的、听命令的。反而有些下属内敛一些,即使工作做得再好,也被上级认为积极性不够。
老胡见过一个领导者,他曾经很重视的一个员工居然辞职了,于是翻看这个员工的档案,发现是XX省的人,XX大学毕业的,从此以后,这家公司再也不招聘XX省和XX大学毕业的员工了。这就是一种情感失衡导致的知觉偏见,典型的晕轮效应。
老胡认为,容易产生晕轮效应的人,最容易被伤害,因为某一个点而产生喜欢或者憎恶,经过一些事情之后看清楚了,自己也受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