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幕墙网 时间:2021/6/24 来源: 点击率:324
影视圈有这么一个实力派影帝,黄渤,在他初入影视圈的时候,因为外貌不够完美,因为没有背景,他很自然地受到了诸多排挤与剥削。
这其中也不乏很多人对他相貌上的人身攻击,那时候的黄渤还是某个十八线小龙套,根本不值一提,在别人眼中,他们也不会预料到自己不屑一顾的小龙套有一天会变成熠熠生辉的影帝。
可是黄渤硬是将这把很多人都不看好的牌打成了王炸,娱乐圈的人性往往更加真实,更加露骨。
同样地,凭借《你好,李焕英》走红的“国民妈妈”张小斐第一次以精湛的演技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在此之前,她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安静地待在娱乐圈的一角。
她也与黄渤有着如出一辙的经历,未成名之前,很多人从不把她放在眼里,甚至公开让她难堪,成名之后,这些人开始对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大加忏悔,乞求原谅。
张小斐与黄渤的经历其实都体现了“欺软怕恶”的人性,就像黄渤所说:当一个人弱小时,他的身边全是坏人,当一个人强大时,他的身边全是好人。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1.人际吸引法则:人性最擅长落井下石和锦上添花
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幸运的人会一直幸运,越是处在黑暗中的人,越容易遭到别人的落井下石,因为你已经被不幸眷顾了,他们也不会对自己投掷的石头抱以内疚。
社会心理学家G.L克劳尔和D.A伯恩在1974年提出了的人际吸引理论(Interpersonalattractiontheory),在人际吸引理论中有三个分支:学习理论,平衡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人际吸引法则,越是强大的人,身边的人越“善良”,就与人际吸引理论中的学习理论有一定的关系。
提出该理论的社会心理学认为:任何一个人或物,在人心情好的时候,会通过一定的条件反射与自己当下的心情有所联系,因此他们会喜欢上此时出现在自己身边的事物。
相反,如果一个事物在人心情不愉悦的时候出现,那么他们就会将自己此时的心情投射到该客观事物上,即便客观事物没有任何改变,他们的主观情绪也会让他们讨厌,排斥该物品。
也就是说,我们生来就被自己的主观情绪所主宰,并且很容易对那些能让人产生愉悦体验的人或事产生喜爱之情,所以我们会对那些不幸的人抱有更多的厌恶心理。
本质上还是因为主观情绪的作用下,我们不愿意靠近糟糕的人,我们甚至会把自己某些负面情绪发泄到他们身上。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目前的样子,并不讨人喜爱,毋庸置疑,人的骨子里就有着对光芒的渴望,对能力的崇尚,因此对于能力不足,对于没有任何优势的人会本能的排挤。
另一方面,也同样是因为他们当下的处境,让他们处于极其弱势的地步,没有可以还手的余地,所以有些人就会不停地的落井下石,因为他们认为这种行为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
没有人会去对一个有权有势的人,施加一定的伤害行为,因为他们能够判断出来这样的行为就是吃力不讨好,对于弱者的欺凌,似乎是很多人的天性。
2.乌合之众:来自集体的约束与人际吸引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Gustav)致力于对群体心理的研究,《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提及到了一个群体心理:
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群体之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取代。
他的情绪,智商都会随着群体的变化而产生变化,言归正传,当一个人弱小时,一定有人会第一个显露出人性之恶,对他投掷一定的石子。
如果这个人刚好是某一领域的领导者,那么他的石子必然会掀起千层浪,不用他大声发表意见,便有很多人附和他,一起投掷石子。
这在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群体,每个靠近被欺辱的人时都会看见这个施加暴力的群体,有良知的人可能会站出来说几句话,胆小,怕惹事的人就会顺从群体。
群体作用的影响下,大部分人都成了乌合之众,成了群体的附庸,因此,你会发现弱小的人身边的坏人只增不减,强大的人身边的好人也是只增不减。
趋利避害的天性让人在很多时候都会失去一定的判断力与理性,甚至会成为自己本性的奴隶,这样的人也只是一个丑恶的低级动物,他们一个人最基本的缺乏判断能力,缺乏认知。
当集体中话语权比较高的人出声时,作出判断时,群体成员大都就像失了智一般附和,并且还会无条件支持任何行为。
《可可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美丽的女主让无数女人嫉妒,当她身边的唯一男性因为战争而消失不见时,小镇上的女人开始疯狂报复她,她唯一的错就是太过美丽。
而此时的她早已孤立无援,因此身处聚集了一群恶魔,滑稽的是,她的丈夫,在某一天以大功臣的身份再次回到她身边时,那些妇人显露出了前所未有的善意与附和。
弱小与强大没有错,错的是附庸强大是人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