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幕墙网 时间:2013/2/19 来源:门窗幕墙网 点击率:499
“在固定的地方和固定的人生活,让我觉得无聊。”泽木耕太郎的话被引作豆瓣网辞职旅行小组的座右铭,但大量辞职去旅行的“80后”职场人未必真的想得如此轻松。
采访·撰文/张晓
辞职去旅行是“80后”职场人的新时髦。在新青年热爱的豆瓣网上,辞职去旅行小组人数高达1万3千多人。很多人得意地在小组内炫耀自己已经辞职,准备放个长假,很多人眼红地羡慕着。辞职这个被老一辈人看做贬义的词汇,正在被“80后”充满牢骚地正面理解。
小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大学时,小许有幸进入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供应商微软公司实习,2007年毕业后顺利拿到通行证。小许坦言,当时能进入知名外企工作自己倍感珍惜。当比尔·盖茨最后一次以官方的身份来中国的时候,小许跟随商务部、国资委等部门的领导全程陪同。休息时,盖茨想要吃麦当劳的汉堡,小许几乎一路小跑给他买回来。小许回忆说:“当时感觉自己在做一件与大人物有联系的事,有一种参与改变世界命运的神圣感。”
之后,小许的工作很快做得游刃有余,“每天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就能把一天的工作做得好”,剩下的时间,她学习英语并考完了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除了这些,她只知道自己并不满足于做一个小职员,她需要为将来准备些硬件,却并不明晰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小许说:“如果长期待在这个位置,自信心和激情迟早会被消磨,与其等待,还不如干脆辞职。”
有趣的是,在辞职后7个月的时间里,她途经四川、西藏、马来西亚、尼泊尔等多个地区和国家,期间遇到很多长途旅行者,其中有很多人跟她有类似的情况。很多旅行途中偶遇的年龄相近的朋友都因反思自己之前的生活,辞职之后去旅行。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在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和理想。
另一位媒体人郭建龙已经是二度辞职去西藏旅游[12.45-0.24%]。“2006年第一次辞职去西藏时认识一位北京的姑娘,中学肄业背着画夹到各地旅行,”郭建龙说,“即便潦倒到住不起旅馆,她还是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历经长期的积累,她的画作形成独特的风格,这是传统的生存方式无法给予的。”这促使郭建龙重新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
正在向30岁靠拢的“80后”显然具备了精神焦虑的某种共性。国内某网站就“80后”工作满意度调查的结果表明,68.3%的被调查者对目前的工作状态不满意,22.6%的人觉得还可凑合,仅有10.1%的人比较满意,理由主要有薪酬低、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上升空间小等。不满意数据明显高于当年30岁的“70后”职场人。
毋庸置疑,小许辞职遇到的最大阻碍来自家庭。得知女儿要放弃待遇优厚、稳定的工作,父母苦口婆心直言相劝,力求让其“回心转意”。在父辈人看来,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很不容易,更何况是国际知名外企,既有地位,薪水又丰厚,何苦辞职重新找工作。对此,小许采取的是柔和的沟通方式,“我鼓励爸妈看我的博客,并非辞职就意味着自己不再优秀,既有的工作状态已经不能带给我足够的自信和人生的出口,我仅仅需要时间调整。”
相比于父辈,父母年轻时所有的时间都在为追求地位和金钱而奋斗,一辈子只固守一个岗位,时至中年以成功企业家角色出现在人们视野中,自身却陷入“寻找自身价值”的迷茫。现在,这种精神焦虑的影子越来越多地出现在“80后”新一代职场人群中。
国家职业指导师师至洁分析认为,“80后”职场人几乎没有经历过父辈年轻时为生计而奔波的艰难,更多地考虑如何尽快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敢于打破常规而不去考虑后果。然而,“梦想与现实的悬殊使他们在职场上遇到接二连三看似无法突破的瓶颈,放弃原本可以令他们迈步的机会。”
也许《东方早报》的一篇评论有助于理解这一问题。“‘80后’是目前中国各代族群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群体,却又是最没有生存保障和依赖的群体。相对而言,他们处在这个社会中比较有发展前途的各类工作岗位上——好的如记者、编辑,较差的如助手、秘书,但是他们却处在最没有价值感的历史的路口。”